共计 910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第一页
第一单元的标题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将第一单元标题进行拆解,封建国家的建立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最后到封建社会过程。原始社会对应的新时期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对应的是夏、商、周时期,封建社会对应的就是秦以及秦之后的朝代。
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个歧义,即封建社会指的究竟是什么?封建社会在目前的史学界有两种定义,其一是分封制的社会结构,对应的是西欧国家的封君封臣制,对应的是中国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二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指的是中国从秦到清的社会结构。
第二页
第一课标题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课表当中的重点是私有制、阶级、早期国家等专有名词。
通过第一课当中的标题可以将整篇课文进行划分,即划分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两个内容。早期国家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夏商周时期,那么中华文明起源指的就是早期国家之前,即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的古国时代。
第三页
在开始上课之前,首先需要明白两个历史名词解释。第一是「文明」,文明的概念与愚昧、野蛮是对应的。当然,这个概念还是解释的比较抽象。举一个例子,不随地吐痰就是文明,随地吐痰就是不文明;封建社会就是文明,而奴隶社会就是不文明。总之,文明的概念是从西方传入过来的,而不是中国本土原有的概念,因此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当然,在史学上的定义有一个突出点就是「国家」诞生。
但是,关于国家并不是单指夏朝之后才有了国家,这里一定要注意,在新时期时代已经有了国家。但是因为当时国家的形态还不够完整,因此他们被称之为「古国」,古国是从氏族社会演化过来。比如我们课本上提及的良渚古国,按照定义来说有城市、有阶级、有文字、有国家,自然就可以被称之为文明,这也是课本上将良渚古国单独拿出来进行讲解的原因。
第四页
之后,我们来看国家的定义。根据恩格斯的定义而言,当然其实国家的定义不只有恩格斯的学说,还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是因为我们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因此就需要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将国家产生的定义划分为两个标志,一个是阶级的出现,其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聊起定义,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公共权力即有一个公共意志。在我们的整个班级里面,因为公共意志的出现,所以赋予了班主任的权力。班主任因为承载了班级的公共意志、公共权力,所以可以代表国家做决定。但是班级和国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国家定义的第一个标注,即阶级的诞生。在班级当中是不存在阶级的,所有的阶级就是压迫,即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压迫,这个就可以被称之为阶级。但是,在我们班级内部是不存在压迫的,随之也就不存在阶级,因此班级不能被称之为国家。
第五页
在正式学习本课内容之前,首先需要对时间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即从历史阶段上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从组织形态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这个时间点看起来非常多,但是重要的只有两个,也就是我在 PPT 上面标记成黄色的时间点,一个是距今 1 万年,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期时代的转折点,距今 1 万年。一个是父系氏族社会向母系氏族社会的转折点,距今五千年左右。
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小的知识点,考试不会考,大家听听就好。每次我们遇到距今多少年,有没有疑惑,因为今天的定义是一直在变的,怎么能用距今的这个说法。其实,今天的定义考古学家将它定义在了 1950 年,在这一天考古学家发明了碳 14 标记法,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来探究遗迹遗址的时间,因此将 1950 年定义为了考古学意义上的今天。
在新旧石器时代的代表上,我们着重进行讲解的是新时期时代,而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明,已经在 PPT 上有所标注,分别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以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这里可能又有所疑惑了,前面我们提到了文明的定义,第一子目学习的也是早期文明,为什么这里又变成了早期文化了。其实没啥区别,文明的法语的定义,文化是拉丁语的定义,他们两个国家各造了一个词出来,后来归并进入了英语当中,现在也没人分得清他俩有啥区别。
第六页
在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各位不要以为打制石器就是非常落后的,因为短视频出现,让我对打制石器也有了一个改观,一会给大家看一个视频。在打制石器石器,因为生产工具还不够先进,因此这时过的还是渔猎采集的生活。明明可以打制石器,为什么还要说生产力不够发达?好像石头也可以进行犁地,对吧。但是,需要注意,这个时候的石器他是黑曜石,黑曜石是什么,是玻璃,自然离真正的生产工具差很远。玻璃可以很锋利切开动物的肉,但是却不能从事笨重的农业劳动。
同时,在此时使用的还是天然火而不是人工火。使用人工火意味着平时吃的食物基本还是生的,不是熟的。吃生的食物也容易得一些疾病,因此此时这些古猿的寿命也是非常短的,他们距离真正的文明还很远,自然也不能也不被纳入到我们的早期文明当中。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将这些旧石器时代,课本上称呼为人的东西称之为猿。其实,早旧石器时期这些古猿和我们没有关系,他们与我们的关系只是说我们共处于同一块地方,也就是地缘关系,而非血缘关系。比如,我们现在同处于通艺的这块土地上,但是我们之间有血缘关系吗?没有的,要是真有血缘关系那还乱套了呢!
同时,在旧石器时期,这个时候的人叫做直立人,直立人的别名就是猿人,猿人后来是被尼安德特人所消灭,也就是早期智人,之后早期智人演化为晚期智人,而后成为了我们现代人。
第七页
第八页
在新石器时代当中需要注意的点就比较多了,随便背一下:龙山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龙山文化在内蒙古一带,代表的文物是黑陶、红山文化在东北一带,代表的文物是玉器,良渚文化地区代表性文物也是玉器,这个接下来也会给大家一个视频,了解下。
在新石器时期,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陶器,此时还出现了人工火种。大家注意,磨制石器、陶器以及人工火种一定是相辅相成的。有了磨制石器,相当于人类掌握了打磨石器的技术,陶器才可以应运而生,而陶器主要目的是进行烹饪食物,因此天然火种也是相伴而生的。
第九页
第十页
在这里,对前面讲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类整理。旧石器时期,生产力以打制石器为主,代表人物是元谋人、北京人。在新石器时期以磨制石器为主。新石器时期分为新石器时期早期和新石器时期晚期。早期黄河流域主要是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是河姆渡文化。晚期黄河流域是龙山文化、辽河流域是红山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良渚文化。
第十一页
中华民族在北方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在南方则存在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整个中华民族可以发现在起源之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并且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导致的生活习俗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区的文化不断演进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起源之处多元的特征。
一体则是后世概念了,起初这些文化独立集团并不清楚自己属于中华民族,但是在演进的过程中,或由于战争、或由于地理灾害,导致这些文化体需要不断迁徙,但是优质的生活栖息地总是非常少数的,因为慢慢就开始向统一的地理区域进行靠近。比如说河南的嵩山就是早期中华民族的聚集地之一。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实现民族的交融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十二页
如果我们将旧石器时代的地理分布图和新石器时代的地理分布图进行对比来看,就可以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地理分布是十分分散的,因此苏秉琦先生将他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满天星斗说」,后续如果看到了「满天星斗」这个名字,要知道他们代表的旧石器时代。同时新石器时代也有一个名词,就叫作多元一体,如果见到「多元一体」,也要知道他代指的是新石器时代。
第十三页
由是我们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期时代,一共是三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一是磨制石器、其二是农业、饲养家畜、其三是陶器。
其中磨制石器代表的是生产力的提升,人类对于工具的利用更加灵活,甚至可以制作出自然界原本所有没有的物体,也是对人类创造力、想象力的一大提升,因此他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有更加强大的征服能力。
农业和饲养家畜是农业的范畴,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由于食物获取的不稳定性,因此过得是频繁迁徙的生活。但是到了新石器时期时代有所不同,在新石器时期时代由于农业的出现,人类的生活渐渐也就稳定下来,过得是主农也副打猎的生活。农业是一个周期性非常长的活动,但是最后的收益却很大,可以管好几个月的食物,但是却不能满足当下的温饱。而打猎虽然每次不一定都能获取到食物,但是每一次狩猎基本能满足当天的温饱,因此在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将两种方式进行了结合。
陶器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锅或者碗。有了陶器,人类可以不用像以前一样去吃生肉,而是可以吃熟食,这是人类饮食工具的一大变革,也是人类对于卫生观念的进步。当然,古人类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可能单纯是觉得熟肉比较好吃的。
第十四页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演变,其实也是一场社会组织关系的演变。当然,在史学界里面总是认为父系氏族是要比母系氏族高级的,认为父系氏族代表的是私有财产、阶级、社会不平等的出现。而在母系氏族当中则需要依靠共同劳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表现,可能是由于男人和女人的思想不同?总之是不得而知,结果就是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是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一大进步。
第十五页
第十五页是小结,但是由于是历史园地的课件,所以不进行展示,放一张「农业革命」的 PPT 做取代。
第十六页
三皇五帝一直以来就是个迷,他们究竟存不存在的。首先文献当中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是不是后人杜撰的呢,司马迁会不会在骗我们呢,不得而知。根据目前西方史学界以及国内考古学的说法,没有出土文献的资料都是要慎用的。不过,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分,我们一定是要认的,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也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现在没有出现文物,以后就会有的。三皇五帝记忆起来用处也不大,因此就一笔带过了。
第十七页
在炎黄部落当中,简单记忆一下,炎黄部落其实都是新石器时期的部落,可以简单对应上时间即可。
在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当中,有两个有意思的小探究。其一,是禅让制究竟存不存在。目前来说,在史学界当中,关于禅让制的说法的有两种,一种就是比较常见的,即尧觉得舜很能干就把位置让给了舜,舜觉得禹很能干就把位置让给禹。还有一种说法是,禹夺了位置之后把舜给囚禁了起来。至于哪种说法是真的,还没有定论,但是在做题的时候,还是要选择第一种说法,因为符合我们的民族气质。
其次是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其实,单纯看大禹治水可能同学们的理解并不深刻。但是,我们要想一下,大禹治水的是在新石器时期,那时候农业刚刚发展起来,可以说农业就是所有人吃饭的根本。但是,却因为河流的问题导致粮食被糟蹋,群众都吃不起饭。所以,在当时治水就是最大的问题。同时,因为治水如此重要,所以涉及到的人力物力也是非常多的,可以说一个治水涉及到的整个社会治理的问题,很多后来支持启的旧臣就是在此时被培养起来的。
第十八页
探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关系
其实,这个探究恩格斯早就探究过了,甚至还写了一本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但是理论还是比较抽象的,需要教师进行简单化讲解。
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所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演化,人类从采集渔猎进入到了农业社会。农业社会让定居生活成为了可能的同时,也让食物获得变得更加容易。由于人类需要付出比以前更小的努力,但是却可以获得更大的收获,由是产生了剩余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诱发了私有制产生,人类不需要向以前一样集体劳作。私有制的出现进一步诱发的就是阶级的诞生(这里私有制和阶级的关系,我可以理解,但是学艺不精没法进行完整推导)。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有了阶级之后,国家便营运而生了。既然有了阶级、有了国家,自然就会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统治阶级统治被统治阶级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器。
第十九、二十页
习题
第二十一页
在讲解夏商周之前,首先需要对夏商周时期的时间跨度以及地理位置有所了解。公元前 2070 年是夏朝的开端,公元前 1600 年是商朝的开端,公元前 1046 年是西周的开端,公元前 770 年是东周的开端。
夏朝的统治范围大体是今天的山西和河南一带;商朝的统治范围扩大很多,山西、山西、山东、河南、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均有所分布;到了周朝,除了今天的两广地区、福建地区、新疆西藏地区,基本内地的其他省份周朝都有所涉及,大体上靠近今天的国家版图,整个国家面积还是非常大的。
第二十二页
夏朝始建于公元前 2070 年,最早是由禹建立的,并且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当然,这个观点在史学界还是有争议的,究竟夏朝是由禹还是由启建立,并没有定论。但是,在课本上是将其定义为了禹建立的。在考试当中,无论是遇到禹建立夏朝,亦或是启建立夏朝都应该有一种包容性,不要进行排除。
夏朝属于奴隶制国家可能很多同学也不理解,毕竟在我们印象当中,好像并没有对中国奴隶的印象,其实还是有的。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战争的战败国,他们通常从事的是非常重的体力劳动。在商周时期,存在一个国野制度,在此处也可以进行引入。在奴隶制国家这样生产力水平还不算太高的时代,其实真正的公民数量是很少的,大部分的农民还是和奴隶的日子差不多。真正的公民是生活在都城之中,相当于今天的北京人,这些人被称之为国人;而像我们这些生活费非首都地区的居民,就被称之为野人,日子是非常困苦的。
在政治统治当中,第一是王位世袭制;第二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第三夏朝都其他部落是实行间接统治。这三点都可以展开讲讲。
第一王位世袭,在夏之前的部落制当中,也即我们之前提到的三皇五帝时期,好像是以禅让制为主。但是,那是由于生产力并不发达,剩余产品还不够丰富。当物质资料足够丰富,人性之中的贪婪就会被激发出来,就好像于和伟的那句话“打了一辈仗,还不能享受享受”还有那句“接着奏乐接着舞”。另外,从夏朝建立后,启就取代了之前的禅让制而实行王位世袭制,这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开端。但是,不要以为王位世袭制就是一种非常自私、非常不公平的制度。每种制度其实都是有利有弊的,并且在一个集团当中往往只有一个声音,整个集团才会更加和谐。
第二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这一点也是一大创新,在部落当红,部落首领当然也是最高统治者,但是并没有一个完全“正统”的名字将其位置给确定下来。但是到了夏朝就不一样,中央机构、最高统治者具备,国家机器诞生,可以说从文化、法治意义上的国家已经诞生了。
第三间接统治。间接统治并不是因为夏朝有多么仁慈,纯粹是因为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国家机器不够强大、国家统治能力还不够强,统治不了如此广泛的疆域,如此才采取的权宜之策,如果有非常强大的权利,谁还愿意存在眼中钉呢?
关于夏朝,学思之窗当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以下不同说法?说明了什么?
《史记 ·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 · 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需要引导得出答案:记录者的立场;时代环境;缺乏可靠的史料;历史叙述的主观性;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一帆风顺等。
第二十三页
第二十三页是一个探究性问题: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看法:夏文化肯定存在,只不过需要实证而已。夏文化的探索仍需继续。
注:同学们的情商也是有待提高的!涉及民族自信的问题,立场不能错!
第二十四页
材料 1: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夏本纪》
材料 2: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 燕策一》
(1)根据材料 1,指出夏朝继位制度的变化。
答: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关于启的继位,材料 1、2 为什么有的不同说法?
答:①说明古人对启继位方式有不同意见。②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过程中可能存在斗争。
第二十五页
二重证据法讲解的话比较简单,就是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相结合,相互判断。商朝时期的二重证据法需要定下来几个原则,二重证据法虽然直接考察不多,但是在高考题当中经常被套上材料的外衣进行出题:
①有实物以实物为准
②没有实物,纸质材料可以参考,但是不一定真
③纸质和实物冲突,需要多加考证,实在必要再选择实物证据
④纸质材料和实物不冲突,相互印证,皆大欢喜
第二十六页
商朝建立于公元前 1600 年,其政治制度在中央使用的是中央官制,在地方使用的是内外服制度。在中央官制当中,「尹」这个字代表的官职名称,不要看到了不知道是什么。
在地方实行的是内外服制度,内外服制度其实和夏时期的间接统治的同出一源,根本原因就是国力并不足以支撑他们统治这么广大的疆域,更何况到了商朝时期,国土面积大了好几倍,商朝空有一番蛮力,但是在统治能力上实在还是差了点。书本上有一道思考题: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十七页
商朝时期的政治特点,通过三段史料进行总结。
1.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有夏多罪,天命殛 [jí] 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尚书·盘庚》
2.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统一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
第二点没什么好讲的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高考考试的重点,但是在高一阶段考察还不算太大,考察个政治制度就已经算是难题了,所以第一点就留给以后讲吧。
第二十八页
到了周朝,疆域又扩大了不少,前面提到了都已经在接近现在的国家版图了,可以通过地图进行了解
第二十九页
西周建立于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纣王这个人其实也挺倒霉的。在商朝有一点没讲,也就是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是从名字可以发现,商朝其实是非常信奉这个神明的。但是到了周朝不一样了,他比较相信「人」,换句话说他认为树立一个仁德的君主形象比树立一个虚无缥缈的神,更有利于去管理国家。于是,既然要立一个自己贤德的形象,那么我们打击的对象肯定是非常暴虐的,我们反对谁?商纣王!这个倒霉蛋就出来。商纣王真有这么暴虐吗,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的是,越到后代,他的罪行越多,子虚乌有,也就是顾颉刚先生说的“古史层累论”。
第三十页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目的是为了扩大西周的疆域,巩固西周的统治。但是,我们清楚一点,哪怕是只分封自己的孩子,他都要造反挣家产,更何况分封功臣、古代帝王。
但是为什么还要这么分封呢?在夏商时期,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其实对于周边地区的管理是非常疏忽的,到了周之后,碰到了有为之君,他就想,哪怕我推进一点点,我也是对这些地方进行实际控制了。虽然,他可能会造反,但是我也是在进步。后世子孙不断对这个制度加以完善,正是出自于一开始君主的大胆的魄力和决心。
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呢,达到了,但是也确实遇到了叛乱,而主要是古代帝王后代的叛乱。我觉得,这个周王一开始想要把纣王孩子分封出去,肯定是想收拢人心,毕竟商还是非常强大的,当时周取代商是趁着商外出偷袭了商的大本营。但是,把敌人的孩子分封出去做王究竟是什么心理,我还是想不明白,最终爆发了三监之乱。
第三十一页
分封之下政治制度,也算是老生长安,学生可以记忆基本不会出错:
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密等级制度。
影响:
①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②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第三十二页
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来位置政治关系、身份等级的制度,核心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真的是一种非常文明的政治制度,有效避免了政权争夺过程中的流血事件,虽然打破这个制度的人也很多,但是总归是功不可没的。
哪怕是古代的王、君主,也是孩子的父亲,看着自己老了之后,孩子们为了一点家产流血打架,总归是于心不忍,于是创立了如此制度,虽然对后来的孩子们很不公平,但是却是维护了最大的政治利益。
第三十三页
礼乐制度是宗法制度一个外化表现,礼乐制度依据宗法制度制定了一些列的规章制度用于区分不同的政治等级。礼乐制度的核心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第三十四页
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是非常形象生动的,看到这个「井」字,一共分为了九个区域,其中周围的八个区域土地有农民耕种,并且收获归农民自己,但是中间一块田地是公田,最终的收获要归贵族所有。但是所有的土地都是要归国家所有,也就是要归国王所有。
西周在公元前 841 年国人暴动,随之确立共和行政,并在公元前 771 年走向灭亡。这里注意,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共和」。后来共和的概念 republication 是由西方传递进来的,而之所以取共和的名字是因为他和西周的共和制度基本类似,即权力让给公共,但是西周没实行多久就结束了。
第三十五页
中国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和神权结合。
②族权和政权紧密结合。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演变,由部族、方国联盟向“天下共主”演进。
⑤官僚都是贵族,有封地而无薪俸,下级向上级纳贡不属于国家税。
⑥国家管理使用礼治而非法治。